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章 茶路辟西北(1 / 2)

第九章 茶路辟西北

自打开春以来,农旺年一直在忙着出新茶。一家人喜笑颜开,帮忙的伙计们也乐呵呵的。他们都在期盼着这笔茶叶早点出货,这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

过了数日,徐才运与计元带着骡马队伍来了。

农敬堂在门外大声喊:“父亲,徐叔叔他们来了。”

农旺年一听,连忙从屋里跑出来,再一看,可以用“声势浩大”来形容。这对他来说,还是头一回见这么大的阵势。他明显有一些激动。

茶叶已打好包,装了箱,院子里摆的满满当当。

农旺年笑嘻嘻的迎上去,一边招呼徐才运和计先生,稍事休息,一边安排儿子上货。

农敬堂带着几个伙计搬茶箱,进进出出,不一会功夫,就上好了货。

因为要出远门,走远路,不宜耽搁,徐才运说:“老兄,我们先走了。”

农旺年的声音里带着期待,祝福道:“老弟,一路顺风!”

说完,农旺年与妻儿一起站在门外欢送,望着骡马队伍一点点消失在山路的尽头,一家人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屋里。

徐才运将沿着荆襄古驿道进入西北,这是他过去常走的一条古驿道做买卖。

北宋时,这荆襄地区就处于国家的腹心地带,史称“控吴蜀之咽喉,兼襄汉之唇齿”。由此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荆襄驿道的主人,即最早的创立者,可以追溯到生活在鄂西及江汉地区的原始先民。

从南颐县出发,虽山高路险,但徐才运人熟路熟,仅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到了古城沁阳,这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

张管家得知徐才运的货到了,迎上前,一脸喜气地说:“徐老板一路辛苦了!”

“张管家,等急了吧。”徐才运说。

“徐老板办事我们放心,哪有着急一说。”张管家倒是说了句真话。

说完,张管家就急忙安排伙计们卸货、过秤、核对、算账等业务流程,确定货物数目无误,品质优良。一切妥当。

于是,张管家就领着徐才运和计先生去喝茶,登上了当地有名的福天楼。说是喝茶,其实是过来结账。徐才运已暗示过计先生。

这福天楼临河而立,纯木质结构,做工考究,漆色鲜艳,倒有几分气派。

徐才运与计先生并排而行,两人几乎同时踏进楼门,只见前厅茶客众多,好不热闹。上到二楼,张管家与一位主事的交代几句,就把他俩带到一个装修考究的茶室。明面是茶室,实际上是老板的办公之所,外人一般不明白。

这老板姓黄,徐才运早就知道黄老板为人不地道,在当地欺行霸市,常常赖账,或者无故克扣客商的斤两,也会借机压压价。许多外地客商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怕节外生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黄老板是“地老虎”。

这次徐才运带计先生同行,就是为了以防不测。这是,他俩进到茶室,咋一看,黄老板倒像是一位账房先生,正在那里低头扒着算盘珠子,见有人来,连个头也不抬,有几分傲慢地说:“你们是南颐县的吧,还是老规矩,过完秤,算清账,下次来结。”

这口气明显的意思是,你们的货我收了,至于结账嘛,下次再说。

“我们还有其它事情要办,想今天结账,请老板通融通融。”计先生说。

“那不可能。”黄老板一口回绝,说完,起身就走,头也不回。

计先生一个箭步上前,拦住黄老板的去路:“请稍等。”

黄老板被截住,停在那里。

这时,一个人影从身后压过来,嘴里叫道:“好大的胆,你何许人也?”

原来,那人是从黄老板的后室冲出来的。

计先生字字如铁,说道:“我是南颐县人。”

那人厉声道:“这是我家主人,岂由你在此撒野。”

“货已收,帐已清,今天为何不结账?”计先生理直气壮地说,毫不示弱。

此时,黄老板趁机想急于溜走,计先生又用身体档住不让走。

计先生身材高大威武,就像一扇门板挡在那里,黄老板还是不能脱身。

不由分说,那人上前就是一拳向计先生打来,计先生早有防备,瞬间一闪,躲开了那一拳,借势使出祖传的连环掌猛击过去,就把那人击倒在地,摁住不放。

见势不妙,黄老板这才松口:“放手,放手,有话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