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1节(1 / 2)





  而有一份贺礼没想到,是来自于温嘉序。

  这小子被她电了, 说是送来一包蟑螂她都信,俞星城把他贺礼的锦包放在院子中间,拿晾衣杆子又戳又打,看着也没动静,没怪味,应该不是害人物件,才掏出来看看。

  是一把绢宫扇,米色纱贴绫绢兰花扇,看着扇骨包了宋锦,就知道不少值钱。

  里头还有一封小信,句句控诉俞星城胆敢伤他,却最后又说这开膛手一事办成不易,家中大为褒奖,他白白受了恩不乐意,就还个礼。要是俞星城不电他,他必定还个什么珊瑚树塔、嵌贝妆奁,但俞星城如此手黑,他就当挨了一下电击还了一半情,只能再给个团扇了。

  俞星城确实不大喜欢他。感觉温嘉序这孩子观念不对,受家族毒害颇深,但有时候看他害怕温骁又强装无谓,口是心非死不承认的模样……又觉得没那么讨厌了。

  肖潼拿了扇子瞧起来:“听说京师这边的女官都会拿团扇。就是有些时候出入的场合需要男回避女不避,但女子一般掩面而过,官服又没有大袖,只能拿扇子遮面。这工艺,怕是宫里才用得起的东西。”

  这几日俞星城又订做冬装——毕竟京师冬季太冷,风雪太重。

  等到了报到日,俞星城她们四人一同出门,等内城开门,然后骑着马跟一群百姓一起乌泱泱挤进了内城去。

  俞星城在工部,肖潼在礼部,铃眉去了钦天监报到,杨椿楼所在的民医司在户部下,所以她去了户部。

  但去了才发现,他们五十多个入了万国会馆的新科官员,都没有被安排实职,目前挂靠在各部门下,等待着下一步的安排。如俞老太君之前所说,或许是要派去鞑靼部兼修铁路,负责沙俄与大明的通市;或许就是皇帝有成立大学堂的意愿,想要新科官员去做大学堂的行政事务。

  皇帝似乎喜欢集结一批新科官员去办些对大明来说是头一回的事儿。

  比如万国博览会。

  皇帝觉得已入了官场大染缸,再出去外派,容易给大明的新气象、新部门带去陋习,故是这些年诞生的部司,基层都以当年新科为主。

  他们这些新科官员也穿起来发的新官服,像是一群蒙头蒙脑的大鹅,抱团在朝中一脸茫然,准备指哪儿打哪儿。

  但关于大学堂的事儿,传言也多了起来。

  有人说是曾游历过欧洲的太子建议效仿大不列颠牛剑二学,皇帝颇有兴趣,深以为意。建立大学堂,算是类似国子监,只是教习人数更少,学习科目、内容不止六学,重时务、重实际、重前沿,而摒弃诗赋、经义、不为科举附庸,更不是为声利而学。

  不少人都怀疑,是先帝时期曾有国子监改革,但因积重难返、动摇士大夫求学之本而作废。

  如今崇奉帝并没放弃这一想法,打算以另立大学堂的方式,再次改革。

  且太子似乎会在大学堂建立后,亲自入读,也有人猜测太子是否得了皇上青眼,皇上会不会之后也多听顺太子的意见。

  但也有许多人嗤之以鼻:“让这太子能在太子位置上活过五年再说吧。”

  俞星城并不知道这些皇家旧闻,问了肖潼才了解,如今的太子姓朱名嘉渊,其实是大明的第三位太子了。前两位太子,全都是因为某些罪名被处死,连贬为庶人的过程都没有,几乎个个都是猝不及防,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杀了。

  目前还没有一个太子能像模像样的活几年,也不知道这位朱嘉渊能活到什么时候呢。

  俞星城也问:“皇后不管么?”

  肖潼:“……皇后去年发病,耳不能闻,病弱难起,连三大祭与二神祭都有时不能参加。”

  俞星城心里大概懂了。宫中必定有许多旧事内情,使得皇帝如此对待自己的儿子。怪不得俞老太君说起小燕王,却不认为他是外甥就能远离权力中心——皇帝对小外甥的喜爱,远胜于对自己孩子的喜爱了。

  就在他们每天上值报到,无事可干只能打杂的时候,伐倭大军也终于归来,浩浩荡荡的水师停靠在天津口岸,而伐倭总兵带领亲兵与尚夕擎一同,班师回朝。

  俞星城与百官一同站在太和门内的广场上,乌压压无数官帽,她只遥遥望见了旌旗飘扬,骏马与装着朝贡品的马车驶入太和门,她距离那队伍仍然很远,终于看到了队首的尚夕擎。小燕王作为迎队者,从永定门开始一路伴在尚夕擎身侧。

  他身穿琉球国服饰,将头发束做小冠,身形单薄瘦弱,脖颈细直,坐在金饰白马上。

  俞星城看到他下马登上台阶,皇帝站在太和殿前,太子似乎就立在他身侧,皇帝似乎一抬手,总兵大人与尚夕擎从石阶左右登上,跪到皇帝面前再拜。

  仙官的法术放大了他们说话的音量,俞星城在此处也能听出皇帝口吻中的喜气,司礼监掌印太监诵读诏令文书,而后是钦天监的敕文。

  但显然国师并不在皇帝身侧,也不在朝臣之中,他的敕文紧接着皇帝被诵读。

  文中是说倭妖侵明,是对神权的挑战与蔑视,而皇帝下令伐倭,更是圣主所期望的,皇帝此举有神授且更能使得圣主得到更多泽福,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落款是国师。

  或者说,如果国师代表沟通圣主,获知天意,这篇敕文代表天意神权,竟然在皇帝之后才被诵读,估计世界上目前一个强盛国家都是不可能见到的景象。反而是只能在大明这样的世俗国家才见到了……

  而且文中也谈及“皇天嘉之”。“皇”在“天”之前……吗?

  紧接着又是一封皇帝的诏令,谈及的是对总兵的赐赏与对尚夕擎的承认。

  封尚夕擎为倭国尚庆王,另设大和都司辅佐尚庆王,都司下设立四卫,数座千户所百户所。

  俞星城站在群官中垂头听令,心中却懂了。

  皇帝终于做出了决定,作为大明第一块不接壤的海外领土,皇帝不打算像以前那样只接受朝贡,他愿意付出大量的兵力人力,也想要掌控住倭国。

  天皇制度被废除,尚夕擎只是被封王,甚至不能拥有兵权。而且都司是大明的军民合一的边防机构,设立都司就说明最起码要有上万兵力会派遣到倭国。

  虽然掌控倭国并不是依靠殖民行为,但倭国未来必定会像英属印度一样,有大量大明百姓去倭国居住办厂。

  而对尚夕擎来说,表面看起来他从琉球王国的王,成为了日本全境的倭王,但实际上,他连掌控琉球王国的实权都不具备了。在大明之下,琉球王国想要独立就更不可能。只是如果尚夕擎想要拯救下自己的国民,琉球王国作为航运必经之地,将会因为这机遇更加繁荣也说不定。

  而且尚夕擎还尚且年少……

  尚夕擎起身接过诏令后,他将一封折子抬手递给了皇帝身边的掌印太监,掌印太监知他不能言语,连忙接过折子,朗声诵读。

  辞令恭敬,先是拜福与感谢大明皇帝伐妖并拯救倭国百姓,而后他便说自己尚且年幼,且被大明的气度、文化深深折服,希望大明皇帝能允许他留在大明学习,他甚至想要入国子监学习汉学经义,只希望皇帝能暂且派遣一位官员,去归化倭国子民,替他行使王权。

  这相当于刚被捧上傀儡位置,就直接往地上一坐,说:“不用了,您还是直接点吧。”

  但俞星城觉得这样做也是高招。

  相较于在倭国被夹在当地百姓与大明军士之间,当个被辱骂的傀儡王,不如留在大明,既表明了自己并无让倭国独立之心,也可以结交大明的诸皇子与朝臣,得到些至关重要的人脉。

  尚夕擎这请求是否与朝廷有商议,俞星城离这么远没法从他们脸上看出端倪,但俞星城猜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