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十九章 名茶出荆山(1 / 2)

第三十九章 名茶出荆山

自从喝了天心岩绿毛尖之后,汪秀才就放在心上了。后来,农庐夫妻开茶坊的事,他也有所耳闻。这几天,汪秀才手上的事情不多,准备去一趟县城,一来看看茶坊现在做的怎么样,二来可以与他俩品茶论道,这也是他多年的雅好。

天心茶确实打动了汪秀才,因此写过一篇短文,曰:“山旧产茶,故曰青溪水,天心茶。”他说的是,天心岩绿如果用青溪水冲泡,那茶就更佳了。同时,他对天鹿禅寺的灵秀景色大加赞赏:“吾著脚名山多矣,未有秀邃如天鹿者。盍因峰为墙,因水为池,因岩为室,因隘为门户。”这是说,此乃绝胜之地,是出好茶的地方。

汪秀才喜游历,曾与天鹿禅寺和尚品鉴茶叶时谈到:天心茶之所以品质超群,与茶树生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密不可分。一是山岩通红,绿树环绕,碧流清幽;二是与佛教圣地“天鹿禅寺”有关。

传说古时山上有许多麋鹿,留下大量鹿疃,天鹿禅寺因之兴起。此地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天鹿禅寺因此得名。据寺庙碑文记载,寺庙种茶始于唐朝或更早。因山上有野生茶树,僧人发现后便进行移栽,并逐渐被当地山民效仿。

天心茶与天鹿禅寺可谓天造地设。天心岩上有几株楠树,每至春深时节,就散发出幽幽清香,守护着这片大小茶山。当地人讲,没有楠树,茶就不香了。每当节气来临,一些山民就去放爆竹,以祈祷茶树永固,茶香绵延。茶,早已融入其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现在看来,农庐夫妻不仅与汪秀才有了一面之缘,得以相识相知,当时送的天心茶也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至少可以说,那茶确确实实令他喜爱,打动了他,这才会有品鉴撰文之事。

这天上午,汪秀才出了门,兴致颇高地来到茶坊。

农庐一见,甚感惊讶:“欢迎欢迎,先生有请!”

自从农庐夫妻拜访汪秀才后,时光匆匆,一别数载,但那份真挚的茶情都在彼此心里搁着。机缘一到,便会散发清香。

“客人不少嘛,看来生意不错。”汪秀才扫了一眼茶厅后说。

“还好,先生这边请!”农庐知道汪秀才喜欢清静的品茶习惯,就把他带到里屋一间雅座里。

“先生请坐!”农庐连忙说。

汪秀才落座,看看室内四周环境,说道:“这位置不错。”

听了汪秀才的夸奖。农庐有点不好意思,说:“还行吧。”

巫青闻讯后,连忙过来打招呼,并作揖状地说:“小女子问候先生!”说完就去泡茶。

农庐不知如何与汪秀才交谈,就直说:“我们本想专程邀请您的,又怕打扰先生。”

汪秀才笑笑:“我是不请自来。”

农庐也跟着笑起来。这与他们上次刚见面时相比,气氛融洽多了。

巫青已泡好了茶,恭恭敬敬地递上茶杯,说:“请先生品茶!”

汪秀才先是闻了闻香,然后抿了一小口,问道:“这是什么茶?”

“这是我家的茶祖茶。”巫青说。

“我是第一次听说,这茶祖茶是何来历?”汪秀才有疑问。

巫青说:“我家茶祖茶一般只作为祭拜茶祖树时所用,今天先生是贵客,就拿出来请您品赏!”

喝了几口,汪秀才大加赞赏:“色香味姿融为一体,是为佳茗。”

“谢谢先生夸奖!”巫青说,见机会难得,便请教道:“这该如何判断?”

汪秀才拉开话匣子:“之所以称为佳茗,不外乎内在与外在两大因素。这内在嘛由香与味生成,外在嘛由色与姿构成。”

“这两个因素具体如何理解?”巫青问。

汪秀才娓娓道来:“先看内在因素。何为香?茶香是基本的,但不同茶香有层次与境界上的差异。”

“什么差异?”巫青又问道。

“不难发现,茶香有三个层次:闻着香、喝着香和喝后幽香绵长。茶艺上就有闻香这个步骤。大多数茶叶是可以做到前两者的,但喝后幽香绵长者就少了。”汪秀才不愧是茶学响当当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