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章 施茶喜得碑(1 / 2)

第五章 施茶喜得碑

春夏之交,农旺年准备搭一个简易的茶棚,为进出山里的路人施以茶水,行个方便。

这天,他带着儿子农敬堂找来几根粗木头,立个锥子型棚架,再辅以树枝干草,支上一个小木桌,摆上几个小板凳,配上一个茶壶和几只茶碗。

农旺年又别出心裁地在茶棚上挂个木牌子,题名“三济堂”。茶棚就这样弄起来了。

农旺年对儿子说:“施茶,小惠也,而行人利之,如旱苗之得雨,你要懂得积小善成大善之理。”

“父亲,孩儿记住了。”

一日,一位路人经过这里,正是口渴难耐之时,突然冒出一个茶棚,便坐下,问道:“你这茶水多少钱一碗?”

农旺年答:“随便喝,不要钱。”

说完,就把一碗茶水递给路人。

喝完茶水,路人说:“天底下还真有这么好的事。”

农旺年对路人笑而不语。

放下茶碗,路人连忙道谢。

隔日,又有一位路人经过茶棚,出于好奇,便问:“你卖茶水能赚几个钱?”

农旺年答:“不赚钱。”

路人痛快地说:“那来一碗。”

农旺年不紧不慢把茶水递给路人。

路人喝完茶水,还是有点不理解,半信半疑地说:“你不赚钱,多亏啊!”

农旺年答:“不亏!”

路人发出感慨:“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遇到这么好的事。”

农旺年看着路人,只是笑笑。

一日正闲着,农敬堂就来到茶棚,见他父亲在看书,便问:“父亲,看的什么书?”

“《遇仙记》。”农旺年低头看着手上的古书。

农敬堂不再打扰,便在一旁坐下,时不时朝山里面望一望。

过了一会,一位路人经过茶棚,看了看他俩,可能是赶路急了,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来碗,茶水,喝。”

农敬堂说“好的”,就给路人一碗茶水。

喝完,路人说:“再来一碗。”

农敬堂又递过去,如此三番五次。

然后,路人忽然扯高了嗓子说:“此乃大德也!”

农旺年放下手中的书,回敬道:“此乃小惠,何来大德?”

“利虽小,此乃养德之举。”路人像有点学问。

“你过誉了,我们承受不起。”农旺年有些惶恐。

路人连声说“应该,应该。”

不久,往来这一带的山民、客商,甚至衙门的官员,都知道龙岩村有个茶棚,施茶以便行人。此事便传开了。

在往来茶棚的诸多路人中,有一位客商,姓徐,对农旺年的善行义举十分敬佩。这天,徐先生从荆襄驿道回到南颐县,刚好经过茶棚。

“明明是一个茶棚,为何称三济堂?”喝了口茶水,徐先生试探性地问。

农旺年胸有成竹地说:“虽是一个小小茶棚,但日月可鉴,这三济嘛,一剂民,二剂地,三济德。”

“那何为剂地?”徐先生觉得其它“两剂”还好理解,唯独这“剂地”有疑惑,故如此问。

农旺年对“剂地”有自己的想法:“客官刚才喝的茶水,就是我家千年茶树所赐,你说,是不是地在剂人呢?”

“原来是这个意思啊,蛮深奥的。”徐先生眼前一亮。

农旺年继续解释道:“地利物,物利人,如此循环往复而不绝。”

“真是高见啊,佩服!”徐先生礼貌性地拱拱手。

“客官可是道上跑的人,我只是一个山野村夫,哪值这般礼数。”

徐先生既有些好奇,又来了兴趣,便追问一句:“何为嗜茶?”

“真嗜茶者神清。”农旺年张嘴就来。

“真是山野出贤人啊!”徐先生发自内心地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