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十二章都回来了





  拱卫大夫张保,这人物不少朱小青能够招惹的起的。可朱小青并不怕,越是不能招惹,他偏偏就要招惹。

  西市是商贩聚集地,管二郎在这里带着一帮泼皮无赖征收地税。而临安府却没有人敢查,为什么,就是因为管二郎背后的靠山是张保。

  张保不稀奇,一个六品拱卫大夫而已。可在牵连不断的临安城,随便个卖菜的大婶,都有可能和皇亲国戚沾上那么点亲戚。何况,张保的亲哥哥还是大名鼎鼎的张俊。

  这张俊的功劳可是大了去了,从龙有功不说,还力抗金人立下赫赫战功的。如果他不参与陷害岳飞,或许青史留名上,他会是一位忠臣。

  可他毕竟还是做了,勾结秦桧,迎合赵构,陷害岳飞。这一点,足够他遗臭万年。

  霸占西市,征收苛捐杂税。这种事张保当然不能明着出面,他需要找个人,于是,管二郎就成了他的最佳人选。

  西市本是百姓们自由组织起来的街市,已经有官府来征收管理费了。而张保还带着人来继续收取他的孝敬钱,这些钱,最后都流入了张保的腰包。

  朱小青去招惹他,无疑是惹下了一个大麻烦。

  混迹于京城的管二郎,自然听说过朱小青的大名,你想要见拱卫大夫,那正合自己心意:“小衙内既然这么说,小人自当回去禀报。”

  朱小青没再理他,只是对他说了一个字:“滚!”

  中华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千言万语的表达,往往到最后都不如一个‘滚’字来得干脆利落。识相的管二郎捂着胸口爬起来,招呼自己的手下一言不发的走了。

  这位小衙内他管二郎是招惹不起的,既然此人想见张大夫。那是你自己找死,明日,就让张保来会会你,看你朱小青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来福,跟我回府。”朱小青一招手。

  旺财他们已经将事情来龙去脉都跟来福说了,惊喜之余,来福还是有些担心:“小衙内,这拱卫大夫的哥哥张大将军权势滔天。您得罪了他,明日还约他在此地见面,怕、怕是咱们惹不起吧。”

  朱小青笑了笑:“怕什么,咱们招惹不起,那就找个招惹的起的人来。走,去把大牛二虎他们叫上。”

  大牛二虎,还有几个狗腿子,他们都成了混迹于市井的小人物。朱小青挨个把他们召集了回来,重新弄到朱府作为家丁,这些狗腿子个个欢天喜地,终于熬到了出头之日。

  回到朱府,狄花儿看到故人,欢喜的流下泪来。而来福旺财他们,看到狄花儿也是一番欢喜,众人好久没有这么聚在一起畅快的热闹热闹了。

  “哟,花儿你变得越发水灵了。”

  “是啊,花儿长大了便漂亮了,改天让小衙内把你收了房吧。”

  “对对对,小衙内收了她。”

  狄花儿又羞又怒,追着他们打。狗腿子们嘻嘻哈哈闹做一团,朱小青去了书房,鼓捣他的课业去了,毕竟明日得进宫陪赵瑷伴读了。

  朱胜非的眼皮直跳,左眼跳财,莫非是有什么喜事不成。他提着他的鸟笼子,优哉游哉的回来了。远远地,便听到府内热闹的欢笑声。

  朱胜非一怔:家里来客人了?怎么如此的热闹。

  朱府一向都是冷冷清清的,今日里面欢声笑语的大不寻常啊。朱胜非有些奇怪,他提着鸟笼子回家的时候,看到满院子站着的,都是曾经朱小青身边的狗腿子。

  旺财、来福,大牛二虎、三胖大傻,阿球小满……

  朱胜非有些呆了:“你们……”

  “老相爷!”狗腿子们惊喜的叫着。

  狄秀儿上前说道:“老相爷,这是小衙内和小人今日都把他们给召回来了。小衙内说,他如今做了伴读。府上的这些人都可以被召回来了,既然做了官,就不怕再被他人说闲话。而且堂堂朝廷命官,家里没几个下人,岂不是让朝廷脸上无光、于是,他们就都回来了。”

  回来了,终于都回来了。朱家终于又热闹了,这老人最图的是什么,就是儿孙满堂,热热闹闹。

  儿孙满堂且不去想了,朱小青年纪还小,且正是建功立业的年纪。娶妻生子之事倒也不忙在这一时,家里狗腿子们都回来了,家里总算有了烟火气。

  朱胜非也是大为高兴,他挨个看着几个狗腿子,拍着他们的肩膀:“好、好,回来了就好。嗯,都壮实了,青儿呢?”

  朱小青指着书房:“回老相爷的话,小衙内正在书房准备课业呢。”

  朱胜非一愣,把手里的鸟笼给了狄花儿,自己跟着去了书房。儿子要做学问,去给普安郡王做伴读,这对于不学无术的朱小青,着实是难为他了。

  推开门,朱胜非看着正在一脸头大的朱小青:“青儿,还没休息啊。”

  趴在桌前的朱小青抬起头:“爹,我把下人们都召回来了。”

  “嗯,我看到了。明日进宫做伴读,你准备好了没有?”

  朱小青摇了摇头:“这些文章晦涩难懂,令人头大。”

  宋代省试的科目虽然屡经变革,但有四个科目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宋人曾从龙说:“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科举制度的设计目的,是识别、发现优秀的治国人才,因此需要以试诗赋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能力,以试经义考查他们对经典义理的理解与阐释,以试论考查他们的学识与见解,以试策考查解决时务的识见与才干。

  宋人考试更重经义与策论。赵构甚至告诉大臣:“文学、政事自是两科,诗赋止是文词,策论则须通知古今。所贵于学者,修身、齐家、治国以治天下,专取文词,亦复何用!” 诗赋在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经义与策论的重要性则得到加强。

  具体来说,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从外在的文体形式到内在的思想都严重僵化,但在宋代,人们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甚至“全不顾经文,务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 。

  而作为皇子来重点培养的赵瑷,则更多的是学的是一些帝王之道,治国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