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9节(1 / 2)





  林雪儿只要随便给孩子们讲讲花木兰的故事,演个花木兰片段,就可以稳稳当当地赢我们了。

  “林雪儿会不会笨得搞不定一个出彩的小节目啊?”小伦又担心起来:“我觉得她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才干。”

  第43章 乡趣

  我说:“以我的经验来看,林雪儿工作能力还是可以的。当时厉烨说完要送高定下乡,她很快就反应到这可以做成一个更大的慈善计划。”

  “但搞文艺演出是另一件事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大概告诉她该怎么做。”

  “她讨厌别人帮她。我上次跟她说,我要成全她和厉烨,她根本不领情,还怀疑我害她。”

  “我觉得你们都想多了。她连发个朋友圈都处心积虑,肯定早就想好了怎么办。”璐璐在一边笑了:“你们瞎担心什么呀!人家可是专业戏精呀!”

  “可是,有备无患呀。”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一番,最后决定以要向厉烨汇报工作为名,开个讨论会,在会上给林雪儿一些暗示。这样,她怎么也不会跑偏了吧。

  出于意料的是,林雪儿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她居然说,演儿童剧的事情就交给我们就行了,她不打算参与。她主要负责辅助我们干活,跟当地人建立好关系,顺便在学校当个临时的代课老师,给孩子们上上课。

  她甜甜地笑着,说:“其实我在这里的心情很像度假,难得可以和这么多可爱的孩子在一起,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吵闹。”

  这话听着很假很做作,然而接下来,她的表现又不像伪装。她很有音乐天赋,对歌剧也颇有见地,给孩子们开了一节声乐课,教孩子们一些歌舞剧的基本技巧。

  几天过去了,林雪儿没有做任何奇怪的事情,还很敬业地在她的声乐课上帮我们完成一些唱段的排练。这难免要和穆荣有交集,但她每次都规规矩矩,并没有再对穆荣使出任何引诱的小伎俩。

  我们板栗联盟的小伙伴纷纷开始怀疑自己:会不会是我们小人之心了?

  唯一保留林雪儿特色的,就是她发的朋友圈。内容十足正面,都是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瞬间。但无论场景如何,唯一的主题就是突出她的美。她在拍照上面太有天赋了。每一张都像是从青春文艺片中截下来的小画面,清新动人,尽显少女娇憨之姿。

  老实说,这个本领我真是太羡慕了。人家自拍都是锦上添花,我的自拍一向是雪上加霜。

  我每次都大力点赞,而厉烨总是在我之前就点了赞。我俩的赞倒是经常很恩爱地排在一起。

  说到厉烨,他常跟我简短通话,问问工作进展,有时勉励几句。隔着电话,他不大调情,我们的对话就如真正的上下级。他是个不错的老板。理解能力很强,随时为项目运行提供支持。不像我以前的某些老板,发薪水似乎是为了让员工看在钱的面子上容忍他在工作上捣乱。

  林雪儿曾提醒我们,这里民风不好,不适合支教。但我们却并没有这种感觉。这些小孩确实和城里的小孩不太一样,可这是一种很好的不一样。

  我没有孩子,所见识到的孩子都是同事或朋友的小孩。在我的经验里,现在的儿童是一种令人敬畏的小生物。他们都说,在孩子面前,你必须谨言慎行,多么小心也不为过。因为,大人对孩子的影响可是一门大学问,一不小心,你就会给孩子留下终身心理创伤,就成了塑造孩子一生不幸的那个“原生家庭”。

  生活上更是需要无微不至,精心呵护。我有个同事的孩子都八岁了,聚餐时,还得家长给他剥虾挑鱼刺。我一时好奇,问:“他不会自己剥吗?”

  同事一副“你不懂”的样子:“孩子的小手太嫩,剥虾怕扎到手。”

  在我生长的那个十八线小城市里,孩子们不是这样长大的。那时父母忙于生计,经常任由我们自生自灭,脖子上挂着钥匙,放学自己回家。而大家都没出什么纰漏地长到了这么大,堪称奇迹。现在想想,我们那些孩子虽然不乏顽劣之辈,但至少都比较能干。我的朋友中,有七八岁就敢开煤气灶做饭的厨艺小天才,有自己用木头和刻刀做全套筹码卖给同学的少年赌王,有会自己缝袜子甚至改裙子的缝纫神童,并且大家多少都有点飞檐走壁的本事。

  而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不仅更能干,也更皮实。很多孩子光着脚来上学。第一次看到时,我觉得孩子们太可怜了,马上给厉烨打电话,让他捐名牌运动鞋。鞋子到位之后,很多孩子却不怎么穿。小朋友们说穿鞋麻烦,光脚舒服。

  老师们说,现在的季节光脚很舒服,小孩子活动多,鞋子很快会脏,会有汗味。所以很多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习惯了不穿鞋。

  再看孩子们光着脚在田野上奔跑的样子,果然自如矫健如山林里的小动物。我们也羡慕起来,试着光脚走了几步。可是我的脚没有这么亲近过自然,只觉得太扎,太疼,感受到了土里复杂的成分和杂质。再走几步,只觉得如美人鱼刚刚上岸行走,每一步都像踩在尖刀上。

  我们只好又把鞋子穿上了。而孩子们看我们龇牙咧嘴的样子,全都笑了起来。

  不过,林雪儿居然可以很自然地光脚走在土地上。她一点都没有我们那龇牙咧嘴的样子,仍然拍了一整套文艺照片发朋友圈,并收获包括厉烨在内的一大堆点赞。

  我们的儿童剧排练也很顺利,小朋友们都非常配合,学习速度惊人。家长们也支持,因为排练都是课后,这意味着有人给免费看孩子。

  在小伦和璐璐的建议下,我们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台平板电脑。林雪儿立刻向厉烨申请了由厉氏集团为村子提供永久的免费网络。而穆荣则买了很多乐器送给孩子们,开始在这里组建乐队。

  我这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才艺。小伦画画极好,又会摄影。璐璐跳舞很棒。林雪儿唱歌好,又很细心,她擅长找茬,也就擅长在计划中打补丁。

  而穆荣则可以演奏多种乐器。他对乐器的态度就像是孩子对玩具,玩得很投入,虽然水平看起来不是那么厉害,但可以轻松演奏很多好听的小曲子。他教孩子的态度,就像是大孩子给小孩子传授玩具的玩法。而这种做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甚至可以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乐器启蒙老师。

  小时候我家里条件不好,很羡慕那些可以练乐器的孩子。长大了才知道,练乐器是很多孩子和家长的噩梦。我的同事家里有学乐器的孩子,说起来个个都是一部血泪史。

  我自己唯一练过几天的乐器是吉他,在那个为了讨好学长而参加的吉他班。那老师可以用吉他发出绵密华丽的乐音,亦精通乐理。虽然他教的是民谣吉他,但第一节课时,他就一脸清高地说:“我是学古典吉他出身的,所以有些地方,我的要求可能会显得高一点。”

  这句话令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吉他之间也有鄙视链,古典吉他显然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不过这超然的地位并不意味着他就真的对我们严格要求了。恰恰相反,他对我们宽容到近乎放弃。

  他总是说:“大家都这个年纪了,学乐器也学不出来了。玩儿玩儿就可以了。如果严格要求,应该做到这样——”

  然后他演示一下高难度的演奏。随即又说:“不过大家做到这样就可以了——”

  然后又演示一个简化版本的。

  于是就会有热心学习的同学问:“老师,我们可以练到这个比较难的吗?”

  老师矜持地一笑:“我是从五岁开始练的。乐器这个东西,过了年龄,再也学不出来。”

  随即他又自嘲:“别学我。以后你们有了孩子,也别让他学古典吉他。没前途。乐队里没有位置,独奏机会也不多。”

  他只是自顾自地教下去,至于学生练得好不好,他不太关心。这个老师满身都是“我沦落在这里教你们这些废柴肯定也是对牛弹琴”的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