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64章(2 / 2)


  “你啊。”拓跋演被萧妙音突然冒出来这一句弄得一愣,而后哭笑不得,过了一会他压低声音,“好歹也在面上装一装吧?”

  萧妙音被拓跋演的这话弄得发笑。

  “知道了,陛下。”她也压低声音,回了拓跋演一句。

  两夫妻登上一处高台,那处高台已经看不出多少原来的影子了,上面长满了草,上面的灌木倒是让人给清理干净了。

  萧妙音站在那里,举目四望,看到四周一片平坦,连个山头都不怎么能看得到。

  “要是建造宫室,恐怕没有几年不行吧?”萧妙音转过头去看拓跋演,两汉以来皇宫的建造都是十分耗费人力物力。算算没有个几年,根本没办法拿下。

  “那不一定。”拓跋演举目四望,雄心勃勃,“我打算先将主要的宫殿建造起来,至于其他的可以慢慢来。就是汉朝长安,也不是一开始就那样。”

  “……也是。”萧妙音听拓跋演的意思,是并不在乎宫廷的豪华壮丽是否,反正只要有个地方住就行了。

  “这里就是曹魏时候的华林园。”拓跋演扶着她的手臂给她介绍。

  “嗯,原来这就是。”萧妙音看着遍地的灌木和草丛,有些欷歔,“完全看不出来了。”

  “是啊,当年魏明帝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建造,如今都成这样了。”拓跋演想起读书时候魏明帝反驳臣子让他别那么沉迷于建造宫室的谏言,“当年看着那么壮丽,如今都看不见了。”

  “天子以四海为家,无壮丽不以壮威。”萧妙音将当年萧何对刘邦说的话说出来,但没等拓跋演反驳,她又是一笑,“当年萧何说这话的时候,也是刘邦得天下,继秦朝之后一统天下,所以他倒是有这个资本将未央宫建造的那么壮丽。”

  “如今南朝还在,而国朝又有诸多问题,实在是不好从国库中拨出那么多的钱帛来营造皇宫。”萧妙音道。

  拓跋演原本以为萧妙音是要用萧何的话来说天子的宫殿要雄伟,谁知道她竟然还有后面那么多的话。

  “还是你懂我。”拓跋演握住她的手。

  后面的毛奇看见,眉毛一抖垂下头来没有说话。天子和皇后在平城的时候就如胶似漆,天子一日看不见皇后就要问皇后去哪里了。如今到了洛阳,两人还是这么形影不离,就是洛阳里的那些贵人,也没见着有哪几对夫妻是这样的。

  魏明帝的华林园这会已经没有什么好看的了,都是一片片的野草灌木,魏晋之后百年战乱,不仅仅江南兵乱连连,北边更是几个胡人轮流做主,氐人苻坚一开始倒是有一统北方的架势,结果被他放过的慕容鲜卑给干翻了。北方有陷入互相开揍的状态,最近这么几十年才有消停下来的迹象。

  这些前朝留下来的宫殿自然也是毁的差不多了。

  萧妙音看着那一片片的草地,看到草地中有那么一块池水。想来应该是那会宫廷游乐的地方。

  她突然有些感触,将钱花在这些地方,还真的不如用在别的事上。

  ☆、131|长兄

  拓跋演决心迁都,为了彰显正统,他决定在汉魏的废墟上重建。但是北朝因为百年来的战乱,典籍毁坏不少,世家中倒是还有不少典籍,但是关于宫殿和前朝都城规划的却是少之又少。

  虽然说古今以来,都城的建造基本上都会参照周的前朝后市来,但汉家终究是怎么样的,北朝的人也见的不多。最终还是要看南朝,南朝除去那些原先的江左士族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是从当年衣冠南渡来的,这些家族自持华夏衣冠,家中珍藏的书籍众多,而且甚么方面都有。

  至于宫殿规制就更加不用说了,毕竟紫宫象征着天子的颜面,更加是要遵循礼仪制度。

  在这上面,几乎每一朝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改变。

  李平和王素还有其他的在洛阳的汉臣商量一下,决定还是派出一记忆力不错的人前往南朝。名为出使,实际上则是将南朝的那些宫殿规制给记住。

  如果可能,最好能将建邺城的布局一块记住。

  南朝和北朝一样,也是战乱连连,而且南朝的台城是在三国东吴的王宫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比起当年的汉魏皇宫自然是比不上,可就是这样,也十分的艰巨。

  为了决定派谁去,李平王素还有其他人商量了好几回,朝中的大臣年纪都不年轻,尤其是到能够出使的级别,基本上都是四五十的年纪了。这年纪上的人,不管

  拓跋演决心迁都,为了彰显正统,他决定在汉魏的废墟上重建。但是北朝因为百年来的战乱,典籍毁坏不少,世家中倒是还有不少典籍,但是关于宫殿和前朝都城规划的却是少之又少。

  虽然说古今以来,都城的建造基本上都会参照周的前朝后市,但汉家终究是怎么样的,北朝的人也见的不多。最终还是要看南朝,南朝除去那些原先的江左士族之外,其他的几乎都是从当年衣冠南渡来的,这些家族自持华夏衣冠,家中珍藏的书籍众多,而且甚么方面都有。

  至于宫殿规制就更加不用说了,毕竟紫宫象征着天子的颜面,更加是要遵循礼仪制度。

  在这上面,几乎每一朝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改变。

  李平和王素还有其他的在洛阳的汉臣商量一下,决定还是派出一记忆力不错的人前往南朝。名为出使,实际上则是将南朝的那些宫殿规制给记住。

  如果可能,最好能将建邺城的布局一块记住。

  南朝和北朝一样,也是战乱连连,而且南朝的台城是在三国东吴的王宫基础上修建起来的。比起当年的汉魏皇宫自然是比不上,可就是这样,也十分的艰巨。

  为了派谁去,李平王素还有其他人商量了好几回,朝中的大臣年纪都不年轻,尤其是到能够出使的级别,基本上都是四五十的年纪了。这年纪上的人,记忆力总归是有些后退。要记住那么多的内容,而不被人发觉,实在是有些困难。

  就是李平自己,到了这把年纪上头,他也要命人将一些要紧的事记下来,不然时间一长,哪怕是心里记着,时间一长也忘记了。

  于是这人选就成了大问题,到底是该派谁去?

  这下子为了人选的事,李平头痛起来。

  拓拔演看着李平送上来的那一卷名单,过了一会,他开口道,“朕记得……燕王的长子,皇后的长兄,应该快要除服了吧?”

  拓跋演这话一出,下面的那些汉臣顿时愣住。萧家如今能够保住一家上下的性命就一家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尤其如今萧家还出了一个皇后,简直是天幸,至于其他的,就不能那么贪心了。

  所以萧家这会,就剩下一个萧斌在朝堂上,一群人也没怎么觉得不对。

  但是如今皇帝的意思听着似乎是要派萧佻去?

  “回禀陛下,萧佻快要除服了。”心里算了算还有那么几个月,但是现在事出紧急,若是萧佻真的能堪大用,那么这些小节也不必太过在乎。

  “我年少的时候曾经到燕王府上,”拓跋演想起当年的事,不禁有些感叹,当年他和萧佻都是少年郎,如今不管是他还是萧佻都已经是做阿爷的人了。“朕记得萧佻此人记忆出群,可以说是过目不忘。”拓拔演到现在还记得萧佻这个好本事,基本上看过的,萧佻都能做到过目不忘,运用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就是拓跋演这种从小就读着汉人典籍长大的人都没见着他记错过。

  典籍浩如烟海,就算是大儒,偶尔也有出错的时候。但萧佻这个人,拓拔演示没听说过他有这方面的事。而且他听说当年萧佻在中书学的时候,应中书博士之命上台讲授诗书,那日萧佻不小心拿错了书卷,但是萧佻竟然就靠着自己的记忆,将要将的书卷一字不错全部复述出来。

  这样的本事不是人人都有,再说萧佻的年纪不是很大,应该还不会容易忘记事。

  “萧佻此人有才能。”李平自然是记得萧佻这个人的,一开始萧佻胡闹,但是到了平齐郡之后,时间不长,但是也有看得见的政绩,那些从青齐迁徙过来的士族被安排妥当,亲族之间被隔绝开来,彼此之间难以联系。